传承红色血脉 守护国防安全 打造“检韵边境红”文化品牌
时间:2025-09-17
来源:东宁市人民检察院
录入:董子锋
东宁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中俄边境小城,有着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承担着守好边境国防安全重要任务。同时,东宁市也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百年红色血脉孕育着红色文化,百里边境党旗高高飘扬。东宁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承接东宁的红色文化辐射,坚持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用检察使命守护国防安全,积极探索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新路径。用党性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用检察使命守护红色底蕴,形成了特有的一抹“检韵边境红”。
一、赓续红色血脉,扛起“国之大者”政治责任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东宁市正是因为有着独特的国防区位优势,才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百年红色血脉中孕育着红色文化,为将红色文化浸润干警精神根基,自觉担起国防安全战略重任,坚持党建引领,形成了“以红为底、以蓝为基”的党建业务融合理念。
一是以红色文化为本,浸润检察丹心使命。浓厚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东宁检察赓续红色精神、赋能高质量履职的高贵资源,更是东宁检察人以红色文化为基,新时代赋予东宁检察人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的责任担当。东宁市检察院抓思想引领,筑牢守土卫疆的精神根基,组织干警到东宁要塞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山子共产国际秘密通道、三岔口镇抗日英雄党性教育馆、老黑山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教育基地,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开展“走读式”革命教育;以“国防教育月”为依托,邀请边防官兵、国家安全局以及新疆挂职干部交流传授国防安全工作经验,经常性抓实边境检察干警思想铸魂。
二是以党建文化为先,激发党员示范作用。为更新检察干警工作理念,从服务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提高把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主动性。该院将红色党建文化和检察业务充分结合,每月开展“以政治说办案”大讲堂;与社区、林草局及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活动,让党建文化活络起来;开展“摘星夺旗党员先锋岗”,党员干警在各项业务中始终保持着创先争优的工作劲头,带动全体干警自觉维护国防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以基础环境为基,营造法治信仰环境。为形成浓厚的检察特色文化底蕴,增强国防观念,提升干警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该院在基础环境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党建活动室、红色主题走廊文化以及红色庭院,与检察文化融合贯通、点滴折射,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打造“强军法律服务站点”,在检务大厅设立“军人军属优先”窗口和涉军案件当事人接待室,集成法律咨询点、公益诉讼联系点、涉军维权工作点、和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功能作用,营造努力实现“强军梦”环境氛围,不断提升干警国防安全和拥军优属意识。
二、精准职能定位,守护“国家安全”红色根基
红色革命资源便是一个城市的红色根基,用检察履职守护红色公益功在当代,更见长远。东宁检察院将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内生发展动力,如何保护和传承红色资源成为他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一是保护英雄烈士,弘扬爱国精神。该院高度重视英雄烈士保护工作,以英雄烈士事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培育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开展保护好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专项工作,传承中华民族气节血脉、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组织干警对全市辖区内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摸排,针对保护东宁市共有6座英烈纪念碑、58座烈士墓,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签了《关于开展东宁市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协作推进英雄烈士保护的意见》,针对烈士纪念设施破损及周边环境恶化问题,及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并适时开展“回头看”工作。
二是守护历史根脉,保障文化传承。战国时期的古遗址、清朝时期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侵华日军万鹿沟军火库群…东宁那一处处文物均是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故事。东宁市检察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检察职能促进文物全面保护,以法治之力保障文化传承发展。为服务保障东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2处国家级、4处省级、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了未对文物保护单位设置保护标识、在文物保护区内私挖泄洪沟、堆放农业废弃物等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依法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形成保护红色文化广泛共识,为引导全社会守护红色根基、弘扬革命传统贡献检察力量。
三是传播正向能量,凝聚爱国力量。为传承中华民族气节血脉、弘扬英雄烈士精神,该院向全社会发起了《“传承血脉,捍卫荣光”倡议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动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责作用,主动作为、协同推进,形成英雄烈士保护工作合力。依托“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干警深入企业、社区、景点进行法治宣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主动宣讲英烈故事,举办“地图里的红色故事”宣讲活动12期,制作不同主题公益微视频在“东宁检察”公众号推送,向群众宣传普及保护英烈荣光相关法律法规,制作宣传条幅和宣传单向群众发放,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的良好风尚。
三、军检联合共建,提供“强军目标”检察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维护国防和军事利益和强军目标,主动融入爱国拥军工作大局,以高质量服务保障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提供精准的崭新“检察方案”。
一是服务和保障国防建设。东宁区域内驻扎多家部队,国防设备、军事用地等军地资源涉及较多,且东宁作为全国黑木耳第一县,在黑木耳种植获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废弃物处理不当的公益损害问题。针对农业生产废弃物未进行防渗处理破坏国防光缆安全的问题,督促清除废弃菌袋五百万袋,有效维护了国防和军事利益。
二是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推进落实军人优待政策以及关怀军人家庭等工作,针对辖区内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公共交通工具等处履行军人军属优待义务不到位的问题,邀请退役军人作为听证员,现场调研、现场验收、现场评议,以督促行政机关落实拥军优属政策的“小切口”,做好尊崇军人、崇尚英雄的“大文章”。畅通案件线索举报渠道,邀请人民武装部及退役军人事务局填报《法律援助需求清单》,关注军人军属权益需求。
三是开展军检党建共建活动。结合军人司法需求,创新活动方式,保持密切的联系,围绕政治共建、党建共建、专业共建、智慧共建,深化军检队伍建设,通过党建协作共建架起密切检察机关与部队联系的桥梁。与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签订《军检党建共建备忘录》,联合开展慰问烈士家属、军人权益保护走访调研、保护英烈纪念设施“回头看”、参加“检察开放日”以及祭奠英烈等主题党日活动。在共建交流中促进和推动检察机关和部队业务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切实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法治保障,共同探索维护边境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新路径。
四、构建宣传格局,延伸“边境普法”服务触角
东宁市人民检察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主动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发挥普法宣传工作在边境安全稳定中的作用,建立多维度法治宣传格局,让普法宣传种子在边境地区每一寸土地上播撒,让法治之花在“塞北江南”绚丽绽放。
一是党建+宣传,促进地域文化融合度。坚持打好党建引领这张主导牌,通过深度挖掘东宁红色文化资源中关于保家卫国的典故,将国家安全融入其中,不断强化群众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和边界意识。基于边境矛盾纠纷阡陌交错特点,联合法院、公安共同开展党员先锋法律服务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化解矛盾以及安全联管融为一体。为保障和服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有效解决“人兽冲突”,通过到案发地组织召开公开听证、生态检察党员志愿宣传队等方式,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和生态意识。依托打造“尚法拥军”党建品牌,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武装部门开展党建结对共建,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检察开放日等方式,强化边境国防安全和军人军事权益保护法律宣传工作。
二是团队+宣传,提升边境普法精准度。针对边境线所在乡镇为朝鲜族乡镇,为摸索出适合民族地区法治宣传的好方法,选出由朝鲜族干警为代表的“阿玛尼”双语法治宣传团队,共同宣讲涉耕地纠纷、邻里纠纷等法律法规。抽调优秀年轻干警放到控申部门锻炼,同时选派50岁以上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警与其组成“青蓝相授”工作团队,提升检察窗口接待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水平。针对边境村屯居民多出国务工,村里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将校园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未检工作的延伸触角,由法治副校长辅助成立“大禹哥哥”未成年法治团队,将法治教育走近重点留守儿童。由班子成员组成服务企业法治宣传队,在走访座谈基础上,加大民法典宣传力度,及时解答对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三是阵地+宣传,强化普法宣传覆盖度。以打造法治教育基地实体阵地为依托,在市区建设法律文化广场,突出“检察职能+法治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边境法治宣传氛围。依托“四所一庭(室)一中心”衔接联动工作机制,选派检察业务部门负责人作为各乡镇联络员,将法律宣传与化解矛盾直接延伸到基层。深入边境一线开展“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调研活动,掌握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需求,有针对性制定《边境普法菜单》。充分利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的线索收集作用,及时发现各个领域公益损害的普法宣传短板,与相关单位联合组织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力量打造公益保护和法律宣传的新模式。
“检韵边境红”文化品牌逐渐在行动中铸形,浓厚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东宁检察赓续红色精神、赋能高质量履职的宝贵资源,更是时代赋予东宁检察人以主责主业为依托,践行守护祖国边境党旗红的责任担当。